探尋北京古都文化
古都文化是歷史上一個王朝或一個時代文化的縮影。北京是遼、金、元、明、清等王朝文化薈萃之地。這些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chǎn),使得北京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團隊介紹
文脈賡續(xù)隊共八人,來自北京林業(yè)大學林學院和經(jīng)濟管理學院。出于對北京古都文化的熱愛,決定結合實踐、參觀、采訪、問卷等形式對于北京古都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傳承進行深入挖掘和了解,領略首都的歷史文化底蘊,促進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
實踐計劃
本次實踐我們選取了以下具有朝代特色的景點以及場館進行參觀學習,探索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和文化,領略它的獨特魅力。
第一站,我們率先來到首都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首都博物館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復興門外大街16號,館內(nèi)共七層,主要分為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等展廳。基本陳列包括《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和《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兩部分。專題陳列首都博物館在不同的展廳還設有各種專題陳列,包括有:《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等等,這些展覽陳列,是對北京文化展現(xiàn)的補充。
參觀首都博物館不是為了重點關注某一朝代,而是能夠了解到北京三千年古城、八百年都城的城市發(fā)展史,以及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首先形成對于北京這座古都的整體印象,這也是我們把首都博物館設置為第一站的用意與目的。

第二站——故宮。故宮,又稱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zhì)結構古建筑群。故宮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1406年),至1420年完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故宮不僅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縮影,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除極具特色的建筑群外,故宮還中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如書畫、陶瓷、玉器、金銀器等。
如今故宮已經(jīng)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旅游景點。同時,它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和藝術的重要場所。本次我們前往故宮,對于文物和其中的文物修復單位進行了重點參觀,體會到了北京作為千年古都的魅力,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

第三站——大運河。中國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是世界上開鑿最早也是最長的人工運河,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qū)地處大運河的北端,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jié)點。厚重的運河文化和千年的漕運史為通州留下了諸多的歷史遺存和美景佳談。千百年來,天地靈氣獨鐘運河,通州盛景聞名天下。
“一河、兩岸、六園、十八景”就是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秀麗景色映入眼簾,帶來舒適愜意,向我們印證“20分鐘公園效應”的有效性;富含漕運元素的漕運碼頭以及仿古燈塔訴說著曾經(jīng)的漕運故事;與此同時,探尋中與當?shù)厝说钠妓喾暌步o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藹可愛、拍照技術在線的爺爺奶奶,熱情爽朗地為我們詳細指路的釣魚大爺、二胡大爺、保安大爺?shù)鹊,都在傳達當?shù)氐娘L土人情。風土人情是文化具體化形象化的表現(xiàn)!

第四站——長城。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市延慶區(qū)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明長城中最著名且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它始建于明朝,作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素有“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的美譽。自1958年起對外開放以來,八達嶺長城吸引了無數(shù)國內(nèi)外游客,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旅游勝地。1987年,八達嶺長城作為萬里長城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華民族文明與智慧的象征。
長城蜿蜒曲折,隨著山勢起伏,猶如一條巨龍盤旋在群山之間。從長城上眺望四周,可以欣賞到壯麗的山景。站在八達嶺長城之上,我們深刻體會到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但在游覽過程中,我們也注意到一些人為破壞的痕跡,比如亂涂亂畫的現(xiàn)象。這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此次的游覽八達嶺長城,讓我們在贊嘆古代中國人民智慧的同時,也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第五站——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qū)周口店鎮(zhèn)的龍骨山,是世界上材料最豐富、最系統(tǒng)、最有價值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一個典型的洞穴堆積,分為13層。這里出土了大量的北京猿人化石、10多萬件石器、各種哺乳動物化石以及豐富的用火遺跡。該遺址為研究人類早期的生物學演化及早期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實物依據(jù),豐富了人類對自身起源的認識。
參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一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化和歷史的穿越之旅。遺址所在地龍骨山清水秀,樹木蔥郁,小溪潺潺,置身其中有著十分強烈的代入感,仿佛感受到幾十萬年前古人類在這里生活的原始氣息。除了被遺址保護工作者們不斷修復保存的原始生活遺跡和陳列在博物館中豐富的文物和模型外,遺址內(nèi)大量與科技相結合的項目也引起了我們濃厚的興趣。無論是模擬考古或是VR狩獵、采集等的體驗,都讓我們對人類的起源和進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對考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六站——盧溝橋。盧溝橋,位于北京市豐臺區(qū)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連拱橋。它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建成于1192年,至今已有830余年的歷史。中國抗日軍隊在此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槍。盧溝橋因此成為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重要歷史遺址,也是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景區(qū)。盧溝橋的特色在于其橋上的石獅子,數(shù)量眾多且形態(tài)各異。據(jù)統(tǒng)計,橋上共有501只石獅子,這些獅子歷經(jīng)金、元、明、清、民國等各個時期的修補,保留了各個時期的藝術特征,成為了一座石雕藝術的博物館。
這次,我們也踏上了這座充滿歷史感的橋梁,深刻感受到了盧溝橋背后的偉大意義。盧溝橋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著勇敢、團結、擔當、奉獻等內(nèi)涵。參觀盧溝橋,讓我深感歷史的沉重。站在橋頭,仿佛能聽到事變發(fā)生時的槍炮聲,感受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我為祖國的輝煌歷史感到自豪,更為那些為國家民族付出生命的英雄們感到敬仰。此次參觀,讓我更加明白,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有責任傳承和發(fā)揚盧溝橋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第七站——北京民俗博物館。東岳廟·北京民俗博物館位于繁華的朝陽門外大街,始建于元代延佑六年(1319),主祀泰山神東岳大帝,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的東岳廟為國家祀典之所,民間祭祀活動更為盛大,成為具有豐厚底蘊的民俗文化活動中心,故修復后辟為北京民俗博物館。每逢春節(jié)、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tǒng)節(jié)日,該館還將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北京民俗博物館是了解北京、認識北京的窗口。
進入博物館,展廳根據(jù)二十四節(jié)氣為時間線展開,從古老的農(nóng)具、家居用品,到精美的民族服飾、手工藝品,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北京市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次參觀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北京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我們也意識到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在現(xiàn)代社會中,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傳統(tǒng)民俗文化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對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讓它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最后一站——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分為海淀和朝陽兩段,全長9公里,集歷史遺跡保護、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休閑游覽于一體。元大都遺址作為北京城市文明發(fā)展的見證和實物遺存,是研究北京城址變遷的重要實跡,對于北京市文化歷史的探源與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遺址于1957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綿延的夯土城墻遺跡。這些城墻,歷經(jīng)風雨侵蝕,卻依然屹立不倒,我們沿著城墻漫步,感受著它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對古代文明的敬畏之情。這次游覽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北京這座城市的魅力。它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還有著如此美麗的自然風光。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作為北京的一處重要歷史遺跡和自然景觀,無疑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活力。

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精彩還遠不止于此,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實踐,為大家提供一些游覽北京的靈感,激發(fā)更多人對于北京古都文化的關注。希望更多人來到北京能夠拋卻所謂“網(wǎng)紅”打卡地的限制,去到更多文化景點和場館,更好地了解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